Google Shopping Actions 和 Google Express

2018年秋天我們突然受邀參加Google Shopping Actions,除了小激動之外就是迷茫,因為完全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和相關人士討論了一下,還看了一些介紹和視頻,還是不清楚。特別是有Google的人再用華麗的語言包裝一下,就更加糊塗了。  對於用過Google Express的我來說還是似懂非懂,準備不管它是什麼東西,反正先加入再說。沒有用過Google Expres的同事在不清楚之餘還想出了一大堆問題,準備有了答案再動手,結果問題越想越複雜。  實踐是弄清楚問題的最快方法,特別是在沒有人願意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簡單的問題的時候。  經過幾個月的實踐,我覺得我是弄懂了,就嘗試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一下。希望你看了馬上就清楚,而不是更加迷糊。  Google Express就是Google的Marketplace  你的商品是放在Google Expresss上面。如果用戶有在Google Express上買東西的習慣,直接去到express.google.com,可以在上面搜索,然後直接購買商品了。  絕大部份人根本不知道Google Express  Google Express出來好幾年了,一直在找存在感,但一直沒有找到。可能是負責Google Express的項目經理已經換人了;或者Google覺得Google Express作為Marketplace沒有噱頭吸引商家,於是再把Google Shopping Actions套在上面顯得與眾不同。  Google Shopping Actions就是“Google Express加上推廣Google Express的方法”  所謂推廣方法,其實就是在Google的搜索結果裡面把Google Express的商品顯示出來。  我知道這個表述有點難懂,下面就舉例來說明一下。  實例1,作为Sponsored产品直接在搜索結果的最上面顯示出來。  例如我搜“Manuka Honey”,有兩個帶有“G”標誌的商品在最前面就出來了。”G”代表Google Express。  點擊的話,就會進到Google Express的商品頁面。  用戶如果決定購買的話,馬上就可以”Add to cart”, 然後交錢結帳。  實例2,沒有作為Sponsorded商品在頂部顯示出來,用戶點擊”Shopping”,在“Shopping”裡面的搜索結果裡顯示出來。  例如搜索“surface book”,在頂部的結果中沒有Sponsored商品。  […]

除了Amazon和ebay我們還有什麼

電子商務發展到今天,看似風風光光,但對於產品沒有特點和顯著差異性的商家,電子商務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艱難的路。自己的網站更像是一個門面,讓商業夥伴和消費者看了更有信心,而真正產生的交易並不多。單靠自己網站的業務能賺錢維持公司運作的就更少。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很多交易都在markeplace上進行了。而marketplace也開始呈現壟斷趨勢,Amazon吃掉了很大一塊。ebay雖然沒有當年風光,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保留了相當大的一塊。 如果你還沒有在ebay和Amazon開展業務的話,不得不恭喜你,因為你的行業或你的產品還沒有受到markplace的衝擊。如果你要切入電子商務的話,就首先從Amazon和ebay開始了。 如果你已經在Amazon和ebay開展業務了,那除了Amazon和ebay我們還有什麼選擇呢?我們的選擇不多了,不過還是有。這裡我們除了討論Makretplace,也包括幾家dropship營運模式的公司,針對的讀者是在美國有公司以美國市場為主的商家。 1. Walmart  Walmart很早以前就有markplace了。根據ChannelAdvisor,Walmart早在2009年就有marketplace了。不過那個時候他們連自己的網站都還做得不好,markertplace那個時候也只是裝裝樣子吧。直到2015年,Walmart好像突然醒悟了,開始真正下本錢來做marketplace。而2016年,Walmart更是收購了Jet.com,而且jet.com的團隊接手walmart電子商務的營運,到目前為止,營運還是很成功的。  除了Marketplace,商家還可以選擇參加dropship。Dropship的商品通常在搜索上佔有巨大的優勢,但商家不能控制價格(至少小商家不能控制)。雖然對商家來說,Walmart的後台系統完全和Amazon沒得比,但好在商家不多,特比是亂七八糟的商家不多(也有),所以銷量是很不錯的。根據你的商品不同,可能比Amazon和ebay還多。  如果你的ebay毫無起色,不如先把精力用來做做Walmart。 2. Google Express  Google Express 大約是在2013開始的。在其後的好幾年,其思維還是線上線下結合,用超快的一天運輸來作為噱頭向Amazon進攻,所以只有大的商家才能參與,例如Costco, Walmart和Target。買了東西後甚至還有專門的Google Express的車來送貨,而服務的範圍也只能局限在大城市。  這個思路和戰術顯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商家太少,而且商家也不是把所有商品都在Google Expresss上有賣。因為價格和商場裡是一樣的,很多時候我們也只是買點重的東西,估計那個時候的會員費也是完全沒有賺到錢的。另一方面,Amazon不再執著避開州的銷售稅,開始在各州瘋狂建倉庫,Google Express的快速噱頭也越來越沒有優勢。關鍵這個概念線上線下的還是很難理解,Google的推廣也做得不成功。  在2018年,Google似乎醒悟了。Google開始通過第三方平台(例如Channel Advisor)急不可待地招募信得過的商家了。我猜想其目的之一是要把Google Express打造成一個比Ebay和Amazon更值得信任的平台。如果Google能夠堅持不招募亂七八糟的商家,是有可能建立一個比Ebay更值得信賴的Marketplace的。  而在推廣中,Google也不再強調強調Google Express,而是用一個更不容易解釋清楚的Google Shopping Actions來進行推廣。為了解釋Google Express和Google Shopping Actions的區別和聯繫, 我們也算是費盡苦心,但收效甚微。甚至自己內部的Project到底命名成Google Express還是Google Shopping Actions也要掙扎一番。有些時候我甚至在想Google的人是不是太聰明過頭了,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反被…..”。😎  內心深處我還是希望Google Express可以成功的。畢竟ebay把一手好牌打爛了,而Amazon的壟斷正在形成,Google Express和Walmart是最有實力阻擊Amazon形成絕對壟斷的。不是Amazon不好,而是絕對壟斷對大家,包括國家,社會,商家,消費者和經濟的發展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