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你有沒有方法把產品排在Amazon搜索結果的第一頁啊?”。我說:“可以啊,問題是你敢不敢啊?”。也有人問我:“為什麼我的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就可以有這麼多的好評?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做得到?”。我說:“可以啊,問題是你的預算夠不夠多,敢不敢用錢買啊?”。

在一個有漏洞的系統裡面,只要你敢,就有機會。在充滿漏洞的marketplace,例如Amazon,eBay和Walmart,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這就像很久以前的美國西部,大家為了掘金,都各出其招。下面筆者就來分享揭露一些下這些西部的必殺技。美國賣家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因為你最有可能先把自己給必殺了。 

買對手的東西,然後退貨留差評 

這種情況在某幾個大賣家把持的產品很容易發生,特別是寄費貴的產品。你以為你可以用質優價廉來在市場上分一杯羹,結果源源不斷的退貨和差評讓你虧不起也賣不动,只好不賣了。如果單件商品每天有很多的量,對手還要考慮一下。如果每天賣不到20件商品,隨便僱堆打手每天退你幾張單就可以叫你知難而退了。試想如果來回的寄費就要四五十美金一個商品,你還敢不敢虧下去,與此同時差評也接踵而來,就算你虧得起也賣不动了。 

另一個用途就是伏擊對手。例如在感恩節就要來臨之前的一段時間拼命買你好賣的東西,然後退貨留差評,讓Amazon把你的產品下架,等你終於和Amazon解釋清楚重新上架的時候,連聖誕都過了,你唯有對著一堆存貨長嘆。 

想去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手的好評一大堆,你有沒有能力找到更多的流氓來幫你?

假銷售記錄 

這裡講的是大規模的作假,那種小打小鬧讓親友來捧場的已經不屑提起了。 

歷史比較悠久的是下單寄到一個隨便選的地址,然後隨便寄個破東西過去,這樣就有了tracking record了。由於都是寄很差的東西,收到的人很不滿,於是偶爾還可以見到媒體曝光一下。后来也进化了,也寄真的东西了(估计都是Amazon Prime order) ,运气好被盯上的话,你也可以收很多奇怪的包裹。 

https://www.kgw.com/article/news/local/more-people-report-mysterious-amazon-packages/283-2f448fcf-c2e2-47c4-9be4-dde0ed35e9ae

http://www.fox9.com/news/shakopee-couple-s-mystery-packages-shed-light-on-brushing-scheme

再後來就有更高級的了,幫你下單並提供tracking number,你自己傳tracking number去的marketplace就行了。 

假評論 

這個在Amazon上最氾濫。Amazon吹噓自己的系統如何聰明可以把這些假的全部找出來,但實情是經常找不出来,或者把覺得是假的評論刪掉,並沒有把產品下架並把賣家的帳號關掉。 

假評論通常也伴隨假銷售。因為留評論的比例太高的話可能會引起懷疑,所以專業留評論的所謂專家會建議買三留一(買三張單一張單留評論)或者其它比例来做掩蓋。 

再簡單直接粗暴的就是直接大規模留unverified purchase review。筆者親眼見過一個商品在三天留了90多個unverified purchase review,那個產品不但沒有馬上被下架,銷售排名反而很快上來了。 

如果是不成熟的留法,就隨便留一點,看起來和商品並不相關,從內容上就可以看出破綻。專業一點的就直接copy同類商品的評論,單分析內容的話,已經不可能看出是假評論了。 

劫持無主listing 

有一些曾經好賣的商品在Amazon上有很多好評,但時过境遷該商品早就被淘汰了。而且這些商品沒有主人,任何賣家都可以更新內容和圖片,於是這些商品被紛紛劫持。再配合一下前面的假銷售和假評論,排名就很快上來了。 

當然自己有曾經好賣的好評多的商品也可以如法炮製拿出來用。這個當然是違規的,但比起劫持無主listing要好得多了,算是五十步笑百步吧。 

 

所謂跟賣就是把自己的東西放在別人的好賣的listing下面,再降價來搶生意。也就是賣冒牌貨。這個問題在Amazon曾經很嚴重,後來Amazon加了brand registration後就要好多了,但並不是把問題解決了。碰上好的customer service可以馬上把跟賣的賣家拿走。碰上不好的Customer service 就麻煩了,要叫你自己去證明跟賣的seller賣的是冒牌貨。筆者前幾天就看到這樣一個絕望的賣家,把自己的圖片改了來表達抗議。 

(圖片來源:Amazon) 
(圖片來源:Amazon) 

在Amazon上把自己好賣的東西用改圖片的方式進行抗議,這個賣家真是太可憐了。而且圖片用的是簡體中文,跟賣的肯定是大陸賣家。這個應該叫東方必殺技才行了。

Walmart 上也氾濫這個問題。Walmart的解決方法也是和Amazon一樣蠢,要求受害商家購買商品,然後找到證據來證明對方是冒牌貨。碰上不好的customer service直接告訴你這不關他們的事,讓你自己去解決。懲罰也不嚴厲,通常就將商品下架了事,賣家的帳號並沒有受影響。 

目混珠 

這種做法通常是欺騙買家沒有專業知識,把參數標大。懂行的買家一投訴的話就馬上退錢。例如充電寶(power bank)把參數標大,把外殼也做大,但裡面關鍵的電池可能連標識一半都沒有。 

有賣家居然用此方法混上某些channel 的promotion. 說白了 Channel的account manager要的就是銷售數字好看,只要沒有人投訴就算了。 

行賄內部人員 

2018年Amazon中國爆出醜聞,其內部人員收受賄賂來做以下幾件事。把留差評的客人郵件交給賣家,把差評刪掉,把被下架的商品重新上架,把被封的帳號解封,洩露Amazon內部的銷售數據。

據說是中國Amazon的薪水不高,所以內部人員願意鋌而走險。自從爆醜聞後,應該收斂多了。估計除了販賣Amazon內部銷售數據以外應該沒人敢做別的了。至於那些賣家,做得好的足以撈一票走人,再開個新帳號就可以繼續玩。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8/sep/17/amazon-investigates-claims-staff-are-leaking-data-for-bribes

為什麼中國賣家可以有恃無恐 

容易開新帳號或者本身就是多帳號操作。賣家如果要開新帳號的話,必先要向Channel報備,並且不可以賣同一種產品。但法律是給守法的人來遵守的,對于不守法的人是研究如何不被抓到。

從最基本的技術角度來講,美國賣家很容易就可以被系統抓到。因為美國到處上網都是真正的public IP address。只要把你的IP address關聯,就可以輕易抓出来。你當然也可以偷雞摸狗地做,例如使用各種proxy或者從cloud 来操作,但一個不小心就可以被抓到。而中國則不同,中國的public IP address非常有限,你在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地方上網,很有可能是同一個public IP address,靠pubic IP address 來關聯賣家是行不通的。

另外從基本的商業營運角度來講,美國account manager的成績評價應該和賣家的業績不怎麼掛鉤,這和他們對賣家愛理不理的態度就可以感覺出来。中國(及香港)的account manager 就不一樣,他們主動為賣家著想的態度有時很令人感動。會主動建議你開multiple account, 並提供指導如何避開系統的偵測。萬一賣家的產品被禁或者帳號被關,也一定樂意幫助。只要他們的成績和賣家銷售掛鉤,他們就會是賣家的好朋友。

再來,如果你在美國循規蹈矩,總是用自己的名字開公司,開太多了光是對名字都可以發現。中國以前有人到鄉下收購身份證来做各種用途,現在借用他人的身份證来開間公司也應該問題不大,反正撈一票就走,完全不需要考慮長遠。 

美國有沒有賣家這樣做呢?肯定有的。筆者的公司一個好賣的商品在Walmart被人跟賣,一氣之下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結果也是令人絕望的,因為Walmart的Customer Service根本不會有能力來分析這麼複雜的東西。這些傢伙用一個加州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址在Colorado註冊了很多的公司(註冊費便宜),每個公司都是獨立的帳號在Walmart跟賣,然後都用一個Georgia的地址發貨。還有賣家用Las Vegas的agent來在註冊公司,  manager 直接用深圳的地址,所以在美國開多間公司來跟賣也並不是難事, 還是你敢不敢的問題。

(圖片來源:Nevada 公司註冊信, https://www.nvsos.gov/sosentitysearch/)

總結: 

不管Amazon或是其它channel吹噓自己的系統如何聰明可以將作假的賣家抓出来,千萬不要相信。有賣家直接copy我們的review,我們投訴後的結果只是把那幾個review刪了,賣家的account 沒有被關,商品也照樣在賣。 

這些channel還是像西部世界一樣,由得膽大的人亂來。當然這些賣家時時刻刻都準備好撈一票走人,和金枝玉葉的美國賣家是完全不一樣。

再次提醒美國賣家千萬不要輕易嘗試這些歪招,身在美國的你還是只有走正途,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参考链接:  

https://c.m.163.com/news/a/ED1DC6V400258105.html

https://www.buzzfeednews.com/article/leticiamiranda/amazon-marketplace-sellers-black-hat-scams-search-rankings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和風險偏好,可能完全不適合你的實際情況。作者和相關機構及個人不對你閱讀本文後做出的任何決定和行動負責

聯繫作者:  DaoDao@KanDaoDao.com